2020-9-4





《電影的敘事觀點,鏡頭「凝視」的力量 | 伊格言細讀侯孝賢 1-5 | Readmoo電子書
2015年11月30日》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《搞錯了,不叫鏡頭「凝視」》

很久沒有看台灣的東西了,由於近來要撰寫編劇講義,去到敘事觀點這個Topic,苦苦思索如何撰述。遂上油管狩獵一番,看到伊格言這一條片。OMG,既驚且恐。恕我冒犯,世間上竟有如此九不搭八的xxx。

我大約知道伊格言想說些什麼。我們撰寫電影理論的,無非想從電影現象(鏡頭、畫面、情節)去分析概括出一種說法(理論),但第一步似先要弄清楚各種說法、用詞以及電影功能的definition才成吧,不然就是九不搭八了。

(A)這條片的題目是﹕電影的敘事觀點,主題是﹕鏡頭凝視的力量。但用侯孝賢的「打架之必要,吃飯之必要」tag去《神鬼認證三:最後通牒》來說明這個內容,實在牽強,有點唬弄讀者觀眾了(片子上得油管,viewer就有權作出反應)。最主要的是,我認為,作者set錯題目,用錯表達方法。

(B)倒回去說基礎理論,伊格言說的似是「敘事方法」中的「敘事視角(觀點)」,譬如第一人稱(人物角色說話)或第三人稱(作者用全知觀點說話),等等。

(B1)第二個層次是鏡頭(camera shooting),伊格言搞錯了,把鏡頭(camera shooting)也當是一個敘事視角(觀點),說什麼「旁觀者」。其實鏡頭(camera shooting)只是一面鏡子,鏡中人才是作者,才是敘事視角(觀點),可全知,可不全知(如《大國民》) 。

(B2)第三個層次是鏡頭(shots)的側重性(這是我的理論),不要「鏡頭凝視」這種彆扭的說法,也用錯詞了。鏡頭(shots)是一個連一個的,不會長時間凝視(focus on)一個人物角色的。而是,我叫﹕鏡頭(shots)的側重性。在片場(導演)叫﹕「給他一個特寫(close-up)或近鏡(close shot)…」

(B3)是的,shoot一個人物,用特寫則表達(呈現)其內心,用近鏡則表達(呈現)其表情,會讓觀眾「代入」這個角色(at this moment)的作用。是的,叫代入(involve),不叫「認同」,伊格言用錯詞了。

(B4)假如用遠鏡(long shot)就產生疏離(感)了---這才是鏡頭的旁觀性---好像侯孝賢的打架場面﹕Semi-long shot打架、突然跳去一個Big longshot,中間還空了一段時間(才見人物角色追打出來),這是侯孝賢慣用的疏離(抽離)手法(80年代作品,以後的沒看,不知道),據說是學習自法國高達的。(這和伊格言的「鏡頭凝視」,是剛相反的。虧伊格言不知道侯孝賢這種風格)

(B5)故此「鏡頭凝視」,這個詞是不通的---鏡頭(shots)是一個連一個,不會停止拍攝的,怎凝視啊---應叫「鏡頭的側重性on這個人物by close shot以讓觀眾代入這個角色at this moment」。

(C)假如要說明這個現象(「鏡頭的側重性」,加強觀眾的代入感---但不是「敘事視角(觀點)」),應用靜態鏡頭或場面,依格言為什麼糊塗到用一段長時間的動態場面呢?---殺手追女子,主角又去追殺手,所謂沙塵滾滾、兵荒馬亂的群中戲---你叫鏡頭如何「凝視」?你叫鏡頭側重那個人物好?側重啥?讓觀眾認同(代入) 那一個?

(C1)這一段戲其實很簡單,亦相當表面,就是表現出一種外部張力以及氛圍,就叫「緊張、追蹤」,純影像性的,不需要觀眾代入/認同(人物),依格言是不是挑錯了片段來講課?
*這場追蹤戲的突出ELEMENT(戲劇元素),是景別和形勢,而不是什麼「鏡頭凝視」。鏡頭運動是剛相反,是following shots。

(C2)By the way,這不是打架場面,而是追蹤場面。座中居然沒有一個聽眾提出質問,真的是皇帝的新衣了。

(D)結論,「鏡頭的側重性on這個人物by close shot以讓觀眾代入這個角色at this moment」不叫「鏡頭凝視」,也不是「敘事視角(觀點)」。

(E)由侯孝賢的「打架場面」tag去《神鬼認證三:最後通牒》的追蹤場面,莫名其妙到一塌糊塗。
分享至 : QQ空间
收藏
INSAFE System
關閉

1 個回復

倒序瀏覽
admin 管理員 2023-12-3 13:27:00
沙發
INSAFE System
關閉
所有矛盾的癥結在於﹕作反

中港博弈發展到今天,雙方(建制方和反對派)爭爭吵吵,亂作一團,各說各有理,幾乎所有問題都二元對立。其實,矛盾的癥結都在於﹕作反。用「作反」現像可以解䆁雙方的「自認為對」by立場。可惜的是,雙方(建制方和反對派)從來沒有正式提過「作反」這個詞,尤其是反對派,一向是韋小寶去反清復明。

藍絲方尤其是幾個KOL早已說反對派人是在革命。之咁,反對派(and廣大市民)又未去到造反(革命)的地步。我認為用「作反」這個詞比較恰當,作死地去搗亂@政府(主要是中共),這個議題我說過很多。

反對派人心裏懷有革命、造反的心態,所有問題都合理化、合法化和道德化。反之,政府和建制方當然要維護建制,維護law and order,比方,甚至採取合法暴力。反對派譴責其中的「暴力」,建制方則堅持其中的「合法」,各說各話,觀點與角度矣。

當反對派人心懷造反、行動作反時,對方的所有law and order都是不對的,推而反之,自嗚正義,你吹咩。「三權分立」是其一。
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